3.15.235.196
3.15.235.196
close menu
KCI 등재
명대 관화의 성조 체계 연구 -한중 역음 자료를 중심으로-
주성일
중국언어연구 22권 135-159(25pages)
UCI I410-ECN-0102-2008-720-002575436

『洪武正韻譯訓』、『四聲通考』和『飜譯老乞大·朴通事』等對音資料以旁点來表示漢語聲調,幷記錄于各漢字的左側。這些"旁点"給我們提供了當時聲調情況的重要線索。按『飜譯老乞大·朴通事』「凡例」"國音"條、"漢音"條和"旁點"條, 我們可知, 明代官話有平分陰陽, 全濁上聲爲去聲等現象。但崔世珍說明入聲的時候,仍然使用"促急" 這兩個字,可見明代官話中入聲仍然存在。但我們認爲當時的入聲韻尾絶對不是 "以其牙舌唇之全淸爲終聲而促急"的韻尾,而是已弱化爲喉塞音[-?]的狀態。『四聲通考』(1455年)時期已有 "牙舌唇之音混而不別" 之現象,但我們一定要注意,這是入聲韻內部不同韻尾之間的 "混而不別",而不是入聲韻字和陰聲韻字之間的 "混而不別"。到了『飜譯老乞大·朴通事』時期這些入聲韻尾可以肯定更接近于陰聲韻,但崔世珍在1517年編寫的『四聲通解』"今俗音" 記錄中還有흔多入聲字保留喉塞音[-?]。那마,成書更早的『飜譯老乞大·朴通事』時期入聲韻尾就不可能完全消失了,又何況"入聲"調니? 由以上的論述,可以推斷明代官話的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共五個調類。陰平,發音時 "輕呼而稍擧" 引聲之勢 "孤直不按",讀如朝鮮語 "去聲相似",而朝鮮語去聲"直而高"。陽平,發音時 "先低而中按后勵而且緩",讀如朝鮮語 "上聲" 之呼,而朝鮮語上聲 "勵而擧"。上聲,發音時 "低而安",讀如朝鮮語 "平聲之呼",而朝鮮語平聲 "哀而安"。去聲,發音時 "直而高",讀如朝鮮語 "去聲之呼",而朝鮮語去聲亦是 "淸而遠"。至于入聲,崔世珍認爲"漢音入聲有二音",幷把타處理爲:"其聲直而高呼如去聲者" 加一点,"先低后勵而促急,少似平聲濁音之呼者" 加二点。値得注意的是漢語的陰平和去聲。陰平也好,去聲也好,在崔世珍的右音體系中,其相應的朝鮮語調類都以去聲來表示。但他在『飜譯老乞大·朴通事』「凡例」"旁点"條中認爲兩者之間有稍微的差異,漢語去聲 "與國音去聲相同",漢語陰平 "與國音去聲相似"。漢語之 "去聲" 與朝鮮語去聲"相同",因此可認爲去聲 "直而高","淸而遠","擧而壯",是說明音高 "最高" 的高平調。那마,與朝鮮語去聲 "相似" 的漢語陰平的調値是什마?與朝鮮語去聲"相似"的漢語陰平흔可能也接近高平調,但說明陰平時用"稍擧"這兩個字, 可知陰平흔可能昰高昇調。聲調的高低升降,一般都用"五度標記法"來表示,也就是把音高的變化幅度分成五度:最高音5度、半高音4度、中音3度、半低音2度、最低音是1度。由以上的論述,我們把明代官話的調値推定爲:陰平*[45];陽平*[24];上聲*[22];去聲*[55];入聲有二,*[55]和*[24]。

[자료제공 : 네이버학술정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