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8.168.16
18.218.168.16
close menu
KCI 등재
시차적 관점에서 바라본 근대소설의 중국 인식 ―만주사변 직전 중국인을 형상화한 소설을 중심으로-
從視差觀点看到的韓國近代小說的中國認識-東北淪陷前夕刻畵中國人形象的小說爲中心
김성욱
한국언어문화 35권 1-28(28pages)
UCI I410-ECN-0102-2009-710-008453640

本文旨在探討東北淪陷前夕韓國小說對中國的認識。小說中人物形象可以說是小說的主體,因此探討對中國認識時中國人形象占據重要 的位置。小說的話者或作者在敍述過程中,注視他者,同時會表露出作者的某種身 影。小說背景爲異域時,作者的態度會更加突現。在這種互動的關系中,小說的話 者會站到決定者的地位。小說的話者幷不會隨意去敍述,타會受時間空間、頻度、 視角、身分以及成見的影響。小說中的話者在觀察他者時,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 體系以及價値觀去觀察,因此在諸多要素中話者的成見起著重要的作用。異國情調 以自身的文化背景爲基礎,會影響對他者行爲的敍述,但幷不是完全違背現實的純 粹想象物。他者形象因依?現實,因此不僅會影響到타的面貌,還隨着話者所處的 處境、視角、態度發生變化。 他者形象幷不是對現實他者的客觀描寫,而是作者人爲地"自我化"的形象。經過這 一過程創作的他者形象,會趨向否定和魅惑兩個方向。他者形象卽使蘊含了客觀內 容,還是"自我欲望"的投射物。他者形象一經形成就取得自主性的獨立地位,站到 象征他者的普遍性地位。文本的文字和他者的基本要素混淆,經曆從特殊到一般的 類推過程,成爲一個"套話"。 本文以小說出現中的中國人形的朝鮮爲背景的≪破産宣告≫;中朝邊境爲背景的 ≪馬賊≫;東北爲背景的≪三峰一家人≫ 硏究對象,在視差觀點變化的角度去硏 究韓國小說對中國的認識。 十九世紀二十年韓國小說的集體想象中中國的東北被描寫爲"受難和抵抗"的空間。 在東北這一空間裏中國地主和移居朝鮮人之間的敵對意識沒能化解,只在想象中以 暴力的形式得到解決。這種幻想性的解決方式沒能解決敵對意識,鞏固了"受難"意 識,煽動了排華運動。主要原因可以說是朝鮮的集體想象把東北看作沒有象征秩序 的"無主地"。 李光洙的≪三峰一家人≫ 中的主人公三峰一家人,幾經周折在東北安了家。三峰 却誤認爲是共産?,逃脫東北府追殺,組織"活貧?"殺富濟貧。他的這種行爲却被東北府所利用,成了排제朝鮮人的借口。對東北的這種小說化,破使二十年代"受難和抵抗"的集?想象發生變化,中國人形象急于鳥托邦形象。三峰的形象在東北府看來儼然是一副"共匪"馬賊形像,馬賊是東北背景小說的常客。接下來的兪振午小說≪馬賊≫以中朝邊界爲背景從反觀的視線描寫馬賊,作品的馬賊形象顚覆馬賊這一"套話"的內涵,也急于鳥托邦形象。相反,嚴興燮的≪破産宣告≫采用平壤爲背景刻畵華僑資本和民族資本的對立方式,揭發階級矛盾。這種方式巧遇當時東北府的排朝運動,重復和공固集?想象,急于意識形態想象。

[자료제공 : 네이버학술정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