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15.94
3.14.15.94
close menu
KCI 등재
북송 문화의 혼종성(混種性)과 이학문예심미
오태석
중국어문학지 34권 59-102(44pages)
UCI I410-ECN-0102-2012-820-001794959

本文以混種性和理學爲中心個案來考察安史之亂之後到北宋時期爲止新形成的文化變革及其文藝審美特點。中國曆史王朝的盛衰過程呈現出一種類似‘長期分裂→短期統一→繁榮’的三階段、三節拍型的演變模式, 漢與唐的繁榮便是典型事例。其中, 與諸民族共存的長期分裂爲緊隨其後的統一王朝積蓄了能量, 爲其繁榮提供了動力。以後從唐朝開始到現代一直呈現出了這種繁榮複興的局面。唐宋變革期社會變化的第一個關鍵是由完備的科擧制度所帶來的身빈階層的變化移動, 而這種變化帶來北宋士大夫社會的意識變化。從歐陽修的科擧制改革開始的‘古文復興, 詩歌的古詩化、散文化、議論化, 以及염情詞的興盛’等現象都是由於相互緣起而出現的。這一時期有關士大夫心態値得商權的, 就是階層意識上的雅俗關係以及內聖外王的理學思潮內涵的錯綜性的問題。不管宋代文人士大夫是否意識到他們所處的北宋社會的這種混種性環境, 那畢竟曆史長河的滾滾流動, 他們在這種內外錯綜的混種環境之下, 不斷地摸索出路。他們發現了儒釋相補的歷史人物典型, 那就是陶淵明。陶淵明在宋代的意義, 在於市隱或居士佛型的俗中脫俗的人物典範性。結果許多文人追求陶淵明的平淡境界。北宋社會文化的混種性對文藝審美思潮的影響, 那就是體裁之間的互文性與疏通借鑒。文藝方面的交感以文人士大夫的詩歌爲中心體現了出來。詩畵之間的‘詩畵一律論’, 詩文之間的‘以文爲詩’, 詩詞之間的‘以詩爲詞’的做法便是其例。在這種學術氣圍下所産生的新的‘詩話’這種批評體裁也是其特征之一。而且在詩歌創作上, ‘以故爲新’、‘以俗爲雅’、‘點鐵成金’等飜案性的寫作手法大批流行。總之, 本篇主要論述了如下北宋時期出現的庶族士大夫階層的中心與周邊意識之間的混種性問題, 三家融合而造成的理學內涵所具有的錯綜性問題, 以及其在文藝審美上的相互借鑒交融現象的問題。經過八世紀中葉安史之亂之後, 新興庶族文化逐漸代替了門閥貴族文化, 兩者發生了價値衝突, 幷且有了突破現象, 這便是如上所述的雅俗、入出、內外矛盾等的問題。本文所述的在三個層面引起的變化, 可以說在門閥貴族社會解體的中古時代中華世界的再編過程中, 在士大夫階層、思維體系、文學藝術等不同層面所呈現的同型結構(Isomorphism)性的文化體現。

[자료제공 : 네이버학술정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