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7.208.72
18.217.208.72
close menu
KCI 등재
唐宋 "讀詩詩"의 사회적 기능과 문인들의 심리
이주해
중국어문학지 47권 133-162(30pages)
UCI I410-ECN-0102-2015-700-000254308

從만唐開始,隨著文學傳播的普遍化,開始流行接近于現代``讀後感``或者``書評``的文章形式,這種文學體裁便是本論文的硏究對象. ``讀``的行爲連接到創作,需要兩個前提: 首先是在閱讀過程中不禁湧出來的創作欲望,其次是預期某種社會反響的强烈目的意識. 刺激創作欲望的最主要因素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産生的跨越時空的默契. 譬如만唐詩僧對中唐苦吟詩派的發揚就是以這種默契爲前提的. 透過對這種默契內在含義的硏究,可以探索出傳統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感性. 至于由``讀``而引起的社會反響,可從北宋文人集體性行爲模式中看到壹斑. 歐陽修、梅堯臣、黃庭堅等人讀親友的作品後寫的``讀詩詩``,在當時具有壹定的影響力,他們借此彼此推進,彼此提高文明,逐漸形成代表北宋壹代的文化權力. 這種現象從他們寫作``讀``的行爲及他們留下的``讀``作品中可以看到. 從``讀``作品中可以捕捉的령壹種文化現象是文學史上被稱爲``正典``的作家的形成過程. 尤其宋人對李杜、韓柳、陶白等的崇拜和發揚,以及``正典化``作業, 在讀詩詩中最爲明顯地呈現出來. 而他們的這壹作業,也是集體性的,不是局限于個人層次的. 因此,從``讀``硏究這種文化現象,有助于理解唐宋文壇現場的全盤面目以及唐宋文人的共感地帶.

[자료제공 : 네이버학술정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