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4.126.74
52.14.126.74
close menu
중한 농민소설 약론 -羅偉章(나위장)과 이문구의 경우를 중심으로
이광재
한국문화기술 6권 185-208(24pages)
UCI I410-ECN-0102-2015-800-002029502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 中韓兩國都經歷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速發展, 給廣大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其中大量剩余勞動力的産生和往城市的流動, 着實成爲蔚爲可觀的景象, 特別是在中國隨之大量農民的流入, 新産生了 ``農民工`` 這個最具中國特色的新詞語。 中國農民工這一極其普通的群體, 參與城市的經濟社會活動, 爲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但是與他們的勞動力付出相比, 他們的待遇和所處的環境是極不相稱的。 "農民工", 這個稱謂的背后, 隱藏着太多的艱辛與苦澁, 不公與無奈。同樣在韓國的70年代工業化, 城市化革命中, 農村和廣大的農民成爲了無可奈何的犧牲品, 他們在韓國城市化中決不可能成爲主體, 農村被工業化所遺忘, 農民則被城市化所歪曲, 他們失去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樂園, 隨着現代化的加速, 傳統的風俗習慣或文化得到否定, 人們賴以生存的廣大農村也隨之解體。在中韓兩國的這種現代化背后, 都存在市場原理的作用。 傳統農村社會的解體或大量農民的跨區域流動, 迅速進入了小說敍事當中。 在70, 80年代的韓國, 諸如李文求, 黃晳暎, 趙世熙, 宋基淑等作家在自己的創作中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重大社會變革, 以及在這種變革中的農村社會的解體, 農民的破産和無産階級化的過程。 在中國, 80年代, 特別是隨着改革開放更加深入的90年代而出現的大量農民工, 使作家都把創作描了廣大的農村以及農民, 去關注農村社會的變化, 塑造農民工的形象, 以此來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 譬如, 從2000年前后開始國內絶大重要的文學刊物, 重要報紙都在刊登和報道城市農民工的生存境遇和勞動環境, 影視作品也極力塑造農民工的形象, 爲政府的決策提供了現實依据。 像賈平凹, 閻連科, 劉慶邦, 羅偉章, 孫惠芬, 李肇正, 荊永鳴等作家都創作了反映農村變革和農民工生活的作品。本論文將以羅偉章和李文求的農村, 農民小說爲分析文本對象, 以比較方法分析中韓兩國在現代化過程中農村社會以及傳統价値的演變在小說作品中的敍事方式, 分析現代化衝擊下的農民的流動特点, 從而探索兩國農民小說的異同点以及産生此類現象的社會文化原因, 試圖梳理中國農民工的形象特点以及未來的走向或出路, 對農民工帶來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자료제공 : 네이버학술정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