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보기
張說(667~730)是初唐和盛唐過渡期的重要詩人, 也是一位在唐詩發展歷程中承前啓后, 繼往開來的開拓型詩人. 他官途比較順利, 一生歷仕四朝, 前后三次爲相. 但也經驗過四次貶謫, 而貶謫時親自經歷中國南方山河的經驗, 能讓他含有宏大識見和豊富的詩歌創作情神. 張說作爲開元前期一代文宗, 其文俊麗, 用思精密, 開中唐古文運動之先聲; 其詩體裁齊備, 情感率眞質朴, 多羁旅行役、留戀山水之作, 開盛唐風氣之先.
本篇論文着眼于上記的內容, 在主要三個方向下分析了張說自然詩的特點和意義. 第一, 張說自然詩一定程度反映了貶謫心態和鬱憤, 而這種心態能讓他養育‘山水抒憤’範式的詩歌藝術形狀. 張說對自然山水的描寫中, 頗爲眞摯地折射出貶謫的內心感受和蕭瑟意緖, 充溢着災難時代中的人性光輝和貶謫文學的悲劇之美. 大大擴充了貶謫文學的情感蘊含密度而能勾啓導柳宗元、劉禹錫、蘇軾等後代貶謫文人的創作.
第二, 張說的部分山水詩歌表現了詩人不計浮沈得失、進退從容的豁達襟懷, 使山水詩程現出盛唐人氣息, 向盛唐風格邁進. 張說面對遭贬, 沒有消沈下去, 而是有意學習了陶淵明、王績等人的達觀、隱逸自适, 靜以待時的精神. 在他的影響下, 後來張九齡、王維、孟浩然等盛唐詩人才不至于沈沦于山林、田園之中, 而是形成了樂觀、任眞、自然、放達的健康人生觀.
第三, 張說的自然詩運用各種詩體和創作手法, 而能富于自然詩體的內容和形式, 可以說他在體裁形式方面也有較大的貢獻. 唐前的山水詩, 幾乎全爲五言. 張說的山水詩在詩體形式方面, 五絶、七絶、五律、七律、排律, 均有佳作. 詩體形式的拓展, 必然導致詩歌內在蘊含量的擴充和與此相關的觀物體驗方式之變化通俗生動.這種各種詩體的作品在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上一定程度影響着後代律詩的成立和發展, 啓導盛唐自然詩的完整體裁. 以上的三個方向下寫的自然詩是在初唐和盛唐過渡期可貴的, 而張說的自然詩歌,, 繼承陶淵明的詩歌精神和大謝小謝的創作手法, 而不陷於南朝的華美風格, 成爲盛唐開頭的一種典範. 可以認爲張說的自然詩表現出魏晋與齊梁相間、南北文風融合的傾向, 反映了文學風尙的變化, 爲盛唐山水田園詩的繁榮做了有益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