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보기
本文從原文與譯文比較的視角重點硏究了<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修辭格。此詩當作於761年, 是詩人見狂風吹破自己的茅屋而寫成的七言古詩。它與<三吏>、<三別>、<兵車行>、<登高>等作品共同成爲杜甫的不朽代表作。
本文對<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原文與譯文進行了修辭格上的比較, 具體分爲原文與譯文中共同出現修辭格時, 原文的修辭格未出現在譯文中時, 譯文中出現原文所沒有的修辭格時, 飜譯過程中修辭格産生變化時等四種, 全面分析了<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修辭格。結果, 筆者發見,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原文中共使用了18次修辭格, 而譯文中使用了16次。具體是, 原文中共使用了疑問、明喩、反復、擬人、摹狀、隱喩、頂針、聯邊、對偶、對照、詠歎、誇張等12種修辭格, 而譯文中共使用了反復、明喩、疑問、擬人等九種修辭格。其中, 原文與譯文中共同出現的修辭格有14個, 具體爲疑問、明喩、擬人、摹狀、頂針、反復、對照、詠歎、誇張等九種;原文的修辭格未出現在譯文中的有對偶、聯邊、反復等三種;譯文中出現原文所沒有的修辭格僅有反復一種;原文中的隱喩在譯文中以明喩的形式出現。
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原文與譯文中, 能够出現以上對應現象的原因大體上可分爲以下幾種。第一, 由於在飜譯過程中進行了逐字飜譯以及忠實於原文的飜譯, 因此原文與譯文中共同出現的修辭格占絶大多數, 這很好地反映了在飜譯過程中不得不受原文影響的事實。第二, 在譯文中過於破壞原文中的對偶。此詩中“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的譯文, 是破壞原文對偶的典型例子。筆者認爲之所以出現此現象, 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 譯者錯誤地理解了文章結構;其二, 譯者故意回避了對偶。第三, 因韓語本身的特點, 原文中的反復却無法出現在譯文中。譯者將原文中的“牀牀”飜譯成“每個臥牀(臥牀마다)”, 因此譯文中未能出現反復。在漢語中可以反復任何一個字, 而在韓語中, 對於動詞或形容詞是能反復使用, 而反復名詞時, 其後加“每(마다)”卽可。第四, 因當時韓語中有些詞語未出現意思分化, 所以, 將原文中意思相似的詞語, 只能以同一詞語飜譯出來, 從而譯文中出現了原文所沒有的反復。第五, 探究原文中的隱喩在譯文中以明喩的形式出現的原因, 大體上有以下兩種。其一, 譯者確定兩個詞語之間存在比喩關係後, 爲了更明確地表達意思, 添加了表示比喩關係的補助手段, 以明喩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二, 將比喩細分爲明喩、隱喩、借喩是到現代以後的事情, 而古代的比喩理論只是一種功能說, 因此, 不管是以明喩的形式表現出來, 還是以隱喩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譯者的立場上都是一樣的, 只是表達出比喩關係卽可。
總之, 譯者以逐字翻譯爲原則, 有時添加了部分詞語, 而有時削減了有些詞語, 有時還按照文脈進行意譯。不管怎樣,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譯文不愧是優秀的飜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