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보기
本论文以语法化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依据, 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考察了时间副词“就”的形成过程与该过程中的语法化机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时间副词“就”出现于魏晋南北朝, 其基本用法完成于清朝。第二, 隐喻是使其形成的机制之一。通过隐喻, “就”得以由表移动而虚化为表时间, 本文还证明了看似语义相反的表“马上”的“就”与表“已经”的“就”实际上在认知上是一脉相通的, 即都是由空间领域里的【接近】这一语义通过隐喻衍生而来, 只是由于句中的参照时间之间的不同而引起解释上的不同而已。第三, 重新分析是促使其形成的另一个机制。当动词“就”出现在连动句前一个动词之位时, 随着其语义泛化的进行, 其后的动词也发生语义变化, 同时当【移动性】不再是“就”的必要语义特征时, 后续动词与日渐结构复杂化的宾语的语义联系得到强化, 从而使得“就”与该宾语的语义关系变得疏松, 由此“就”进化成了修饰其后动宾结构的状语, 获得了副词的语法功能。